从农桑立国到林草兴邦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9月18日【专家档案】石山,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农业问题专家,曾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顾问。■农桑立国:发展了丝绸产业,开辟了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汉民族是农耕民族,以种植业为主,为了解决吃穿问题,实行农桑结合,并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这是因为汉民族活动区域位于黄河、长江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又是桑树适合生长的地方,发展农桑,实行农桑立国是十分自然的,有人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农耕地区。这样做可以富民和强国,长期屹立于东方。
正如孟子对齐宣王说的“五亩之室,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又成为中国历史上英明的领导者的最高理想,能做到的很少,但总给人以希望和憧憬。汉民族经营这个广大区域是有成效的。这一广大区域长期成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中心,保证了汉民族的强盛和发展,汉、唐盛世均以此为中心,清朝的盛世虽已扩大到海河、辽河流域,但经济中心仍在这里。
这个广大区域的人民的生活是比较富庶的,当然也很辛苦,南宋范成大等诗人的几首田园诗,充分反映了这一点:“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人民为农桑忙碌,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这样的农村实在美,农民的辛勤与喜悦也完全显示出来了。
回溯到唐代,也有类似的情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僧皎然:《寻陆鸿渐不迂》)“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都讲桑麻,也讲农家辛苦。这样的叙述,历代均有。总之,农桑立国的做法创造了中华文明,蚕桑又发展了丝绸产业,开辟了丝绸之路,传播了中华文明,开拓了国际交往。这一做法是完全成功的,值得汉民族自豪。
但是,又要清醒地看到,时代变了,居住地扩大了,融入的民族多了,单一的农桑模式已不适合我国面临的新形式和需要,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和模式应该转变并增加新的内容。这不是什么人的爱好问题,而是众多人口的生活需要和生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办法、老模式不适应也解决不了新问题。对此,全国人民特别是农业战线的广大干部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应该大喊一声:“俱往矣,发展现代化的大农业,构建和谐社会,就在今朝。
”■从20亿亩到100亿亩:尊重自然规律,把山区、牧区经营好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占国土的70%,又是一个草原大国,北方有40多亿亩的草原,南方还有近10亿亩的草山。现在是56个民族的大家园,各有各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都应该得到尊重和发扬。我国陆地国土分为三大块:山区、牧区和农区。从大农业用地说约为100亿亩,山区和牧区共约80亿亩,农区约20亿亩。
长期以来,经营的重点是农区即20亿亩。由于人口众多,单靠农区已无法保证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必须认真把山区、牧区经营起来并经营好,从而把56个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安排好。
这是客观需要和必须完成的任务,也是农业发展战略必须转变的依据。怎样经营山区和牧区?解放以来又是怎样经营的,效果怎样?首先应该认真总结一下,温故才能知新,才能找到正确的建设和开发办法。
坦率地说,解放以来,我们用的是经营农区的办法。在山区毁林开荒,搞粮食自给,副作用是严重的,引发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破坏了大量的林草资源。
在牧区也开荒种粮,几次大开荒,面积达几亿亩。又搞了一个农牧交错地带,扩大种植面积,破坏了草原,又大量消耗了地下水,造成草原的荒漠化。这是与自然规律对着干,结果是灾难性的。
山区退耕还林政策和牧区退耕还牧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就是最好的证明,决策层自己纠正错误了。我想起林学家陈嵘老先生的一次谈话。上世纪60年代初,我向他请教林业方面的问题,除回答我的问题外,他讲述了这样一个论点:“汉民族只会耕田,不会耕山,也不会耕草原。
到山区开荒种粮,到牧区开草原种粮,违反了当地的实际情况,效果当然不会好。”这实际上是对当时决策的严肃批评,我却轻轻放过,愧对老先生,并成为终身憾事。我又想起唐朝大思想家、大诗人刘禹锡的一首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釵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
”所写的景色十分幽美,仔细一想,这就是刀耕火种,也就是毁林开荒。解放初期,南方山区仍在这样干。汉民族的这个习惯由来久矣,为害也大矣。在山区人口很少的时候,自然界能够承受,人口多了,规模大了,时间长一些,就承受不了了。
于是荒山秃岭大批出现,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牧区也大致如此,大面积荒漠化,草原变成沙原,生产力严重下降,广大牧民陷入困境。整个大草原的前景更令人担忧,已有人发出警告,一位国际学者明确指出,“中华文明正在流沙面前退却”(莱斯托.R.布朗《地球不堪重负》)。
国内草原专家也发出了呼吁:“我国北方草原已成为和即将成为一个不能自我维持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中科院专家考察后发出警告:“按照目前的经营方式,呼伦贝尔大草原10年内将成为荒漠”。这是我国最好的草原,实在无法理解。总之,我们用经营农区的办法经营山区和牧区,与自然规律对着干,损失巨大并为今后的工作造成极大困难,后果实在太沉重了。
这是战略决策失误,应该认真总结,以教育干部和警示后人。古人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改也,人皆仰之。”彻底改正,从彻底认识开始。山区和牧区有各自的自然运行规律,生物生长规律也是客观存在的。
必须依照它们的规律进行建设和开发,决不能套用农区的一套办法。这是一门大学问,必须认真学懂和用好,这是搞好80亿亩的前提。
■中国林区是一座大宝库:保证我国食物安全,必须发挥山区优势山区是林业生产基地,山区和林区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南方山区又是全世界的一块宝地,这个优势令人羡慕,更是巨大财富。中国林区是一座大宝库。有关资料指出:有种子植物3万多种,其中木本植物8000多种,乔木2000多种,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就有50多种,木本油料100多种,木本干果400多种,药用植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1041种,现在已达到3000多种,芳香植物300多种,蜜源植物300多种,牧草品种在5000种以上。
中国是竹类资源众多的国家,有30属300种以上,大径竹占到78%。动物资源众多,兽类450多种,鸟类1186种,两栖类爬行类516种。
从现有经验看,经营得好不好,效益差别巨大。比如油茶树,经营好的,年亩产25公斤至30公斤油,一般的只3公斤油。从各类资源中,选择较好的品种,认真经营起来,生产的品种和财富都将是十分巨大的。
只要掌握自然规律,山区一些看似无法利用的土地,也可以利用起来。比如石漠化土地,种粮不行了,但种植干果和水果则完全可以,农民已创造出经验,营造了成片的花椒林、柿子林、肥牛树等,不砍树只采果和叶,收入可观。
因此,把荒山荒地利用起来,把残次林、小老头林改造好,财富就能大幅增加。山区是一个立体、层次、复合体,各种植物各有其生态位,互相依存但不错位。乔、灌、草分布有严格规律。
要尊重自然规律,不能拉郎配。拉郎配是最大的瞎指挥,一错就是一二十年,损失巨大。如何打开这座宝库?按山区和林木发展规律、各种林木的生长规律,实现乔、灌、草最佳组合,取得最佳效益,又做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我们必须完成的重大任务。
这是一篇大文章,只有发挥专家和有经验的干部、群众的集体智慧,才能做好。这是建设两大区域的前期工作,下大力做好,才能有良好的开局。
我国耕地现在只有18亿亩多一点,离红线(18亿亩)已很近。且不说能否守住,仅靠现有的耕地也已保证不了众多人口的食物安全。农业专家已提出紧缺资源代替战略,即发展草食畜牧业,减少饲料用粮。看来,应该实行草本粮棉油与木本粮棉油结合的办法,保证我国的食物安全,减轻农区的压力,又发挥山区的优势,同时也增加山区居民的收入。
山区木本粮棉油的生产潜力是巨大的,发挥这些潜力并不难,调动山区居民的积极性,增加投入和科技支持,就可以做到。北方山区的潜力也很大,黄土高原就是实例。甘肃定西地区,是被左宗棠称为“苦瘠甲天下”的苦地方,三项极平常的办法即扭转了形势,干部和群众信心大增。三项措施是:“一·二·一集雨工程”,建设柠条基地(也就是灌丛草地),大种土豆并形成产业。
投入不大,群众有经验也欢迎,国家补助一点就能行动起来,应该说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黄土高原把雨季径流蓄起来自用,土的流失问题也就同时解决了,干旱问题大大缓解,下游的治沙任务大大减轻,上下均有利。
典型和办法都有,现在是领导决策和投入如何倾斜的问题。在下游排沙入海,投入更大,而且没有尽头。草原运行有它的规律。
因此,草原治理也应按规律进行。草原→沙原→新草原,在一定条件下,这一转变可以做到,吉林省白城市正在进行的试验,开局很好。
各地均有成功经验和典型。当然,难度是很大的。
自然规律是无情的又是公正的,违犯了就要受到惩罚,尊重并按规律办,就能得到报酬,丝毫不爽。草原也是一座宝库。内蒙古锡林格勒盟的引海水到该盟淡化,发展盐化工产业的规划,已经过专家论证正在送批中。这个规划设想打开了人们的思路。
水利专家讲,这是水利建设思想的大解放。与山区蓄水自用的思想结合(现有山区的大中型水库仍然为下游服务),我国将产生一个新的水利发展战略:山区蓄水自用,沿海城市和沿海平原用水,用海水淡化的办法解决,还可以东水(海水)西送发展草原的生产事业,这是一个大的良性循环,对我国北方将产生巨大作用,我国水利就全局皆活,再不用抱着贫水国发愁和叫苦了。
海水取之不尽,淡化技术早就成熟,经济上也已可行,许多国家都在大力进行。锡盟的规划是一个催化剂,应支持他们搞起来。
草原有一定数量的水支援,将发生巨大变化,重建草原的速度将大大加快。■建设灌丛草地:为实现林草兴邦创造条件,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建设以饲料桑为主的灌丛草地,起着双重作用,而且都是战略性的。
一是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畜牧业,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二是为实现林草兴邦创造条件,起着开路先锋的作用。这一条人们似乎还没注意到。
先说有利于建设现代化畜牧业。现代农业的特点之一,就是畜牧业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值的60%以上。我国差距很大。畜牧业应该有一个大发展,也有大发展空间。
根据实际情况,只能发展草食畜牧业,即以牛、羊为主。我国既有北方广阔的草原,又有南方广大的草山、草坡,特别是近10亿亩的草山。但它们都有一个改造问题,现有的牧草质量太差,产量也低,要改种优质牧草。
这是一项巨大工程,工作量大,投入也大。建设以饲料桑为主包括几种豆科灌木如柠条、紫穗槐、胡枝子等的饲草料基地,与农业专家提出的紧缺资源替代战略不谋而合,并指出一条捷径。现在又加上商务部推行的东桑西移工程,三者合力攻关,大力建设多种形式、各具特色的灌丛草地,推动我国草食畜牧业的发展并掀起一个建设高潮,不仅可以做到,又为建设现代畜牧业创造了必须具备的条件(即优质草地)。没有这个条件,畜牧业就谈不上现代化,就谈不上供应优质牛奶和优质牛羊肉,就无法和发达国家竞争,甚至被挤出市场。
建设现代人工牧场是我国畜牧界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由于条件不够,一直无法实现。现在提出以饲料桑为主的灌丛草地,是一个重大创造,要求条件低而质量却很高,特别是不少地方,群众已行动起来并取得了成功,我们一定可以在这方面创造奇迹。再说为实现林草兴邦创造条件。
建设灌丛草地发展畜牧业,实际上把环境建设与富民结合起来了。灌丛草地蓄住了雨水又保住了土,草地又成了绿化基地,只要实行舍饲,定期割草或分区轮牧,草地就能正常生长,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就是一片绿色世界和强大的饲草料基地,现代畜牧业就能逐步建设起来,当地居民也就富起来,就有力量发展更多的生产事业,也就是说,启动林草兴邦的大事业。
它的这种先导作用是独特的,无法替代的。特点是投入不大,要求条件不高,群众能接受,短期内就能见到成效,对我国山区和牧区来说,非常适合,实在没有别的项目可与之相比。这是最便捷、最少投资、最快受益的开发工程。■林草兴邦:一个新的发展战略,需要中央有一个强力部门长期抓我国山区和牧区的80亿亩农业用地,只能发展林业和草业。
不要看不起林草业,我国一定要实现林草兴邦。这是一个新的发展战略,不仅要把这80亿亩建成一片绿色世界,同时要建成强大的现代畜牧业基地和木本粮棉油基地,保证我国的食品更加丰富和安全,保证两大区域人民安居乐业,全面实现小康。
同时又减轻农区压力,能够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从而实现三大区域相互支援,协调发展。不应忘记,山区和牧区。正是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许多革命老区在这里,众多的贫困县在这里,两个区域建设好了,他们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是真正的毕其功于一役。
这个大家园建设好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将空前高涨,创造力也将空前高涨,许多人间奇迹将不断涌现出来,振兴和崛起当然不在话下,此之谓林草兴邦。有人说,20亿亩还未建设好,还有守不住的危险,哪有力量经营80亿亩。现在讲的80亿亩,不是荒无人烟的处女地,这里住着众多居民,有各级政府正在进行各项活动,投入并不少,只是太分散。?由于长期工作失误,破环了两大区域,留下许多难题,因而举步艰难。
现在觉悟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上面讲的只是纠正错误,调整布局,进行有计划建设问题,从领导角度讲,有一个政策和投入稍作倾斜的问题。而且这是还债,必须做到。有人说,这样做需要多部门合作,还要各级政府共同坚持,太难了,不易实行。
这个忧虑很对也很实在。这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多层次的合作和坚持,更需要中央有一个强力部门长期抓,还要有相当大的投入。中央不下决心是办不成的。
但是,应该看到有一股强大的压力逼着我们这样干,这就是不建设好这两个区域,我们无法养活众多人口和保证他们安居乐业,农区也找不到减压机会而困难重重,这个困难比下决心建设两大区域更大。另一个压力是:贫困地区人民已提出“还要我们穷多久”的质问,以民为本的政府必须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建设好两大区域才能解决群众的质问。总之,建设两大区域,建设木本粮棉油强大基地和畜牧业强大基地,办法有了,典型有了,群众欢迎。
下决心干,有困难,但前景是光明的。不干,继续老办法应付,困难更大,前景更可怕。
何去何从,不用多说。我们必须实现林草兴邦,别无选择。有人说,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木材,山区大搞木本粮棉油,用材林用地必然会减少,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山东齐河县已回答了这个问题。它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又是一个平原县,认真总结和推广它的经验,让林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论点和林业坐第一把交椅的思想成为国人共识和领导决策,问题就解决了。
对此,另有专文,这里不谈。把用材林任务完全压给山区的思想,本身也是值得商讨的,应该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决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
本文来源:188金宝博-www.qslxcl.com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Copyright © 2007-2023 www.qslxcl.com. 188金宝博科技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尖扎县用民大楼1724号 ICP备4064647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