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生态建设综述中国绿色时报9月12日报道20年前的1988年,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经国务院批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建立。这是新中国在贫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以消除贫困、坚持可持续发展为突出特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20年来,毕节试验区进行了成功探索,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谱写了共同团结奋斗、走向全面繁荣的新篇章。
在20年改革试验和探索创新的发展历程中,毕节试验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开辟了崭新境界,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揭示了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的突出成就,预示了毕节试验区的灿烂前景。森林资源呈现三个惊人增长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地委、行署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坚持大工程带动战略,相继实施了“中国3356”、“长防”、“退耕”、“天保”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以及山区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建设示范县等项目工程,积极探索建立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生态建设模式,使森林资源呈现了三个惊人增长:森林面积从试验区建立前的40.12万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96.47万公顷,年均增加2.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加到35.92%;林木蓄积量从每公顷872万立方米增长到每公顷1429.64万立方米。
生态环境趋向良好,全区土壤侵蚀量减少了50%左右,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67.3公顷,土壤侵蚀模数从每年每平方公里5446吨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3389吨,每年减少流失量2000多万吨。全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年试验,20年拼搏,毕节试验区20年来林业各项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造林绿化事业实现新的突破。20年间,全区每年以人工造林2.67万公顷以上、封山育林1万公顷以上的速度发展,且造林质量不断提高,造林面积逐年加大。
——森林防火工作全面加强。森林火灾毁林率1988年以前在3%。
以上,连续20年控制在1%。以内。——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足发展。
危险性森林病虫害防治力度不断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率由1988年的30.6%提高到2007年的90%以上。——林业行政执法力度不断加大。林业行政案件查处率由试验区成立时的86%提高到2007年的99%,有力地打击了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
——科教兴林成果突显。1988年以来,全区取得林业科研成果36项,比试验区成立前的38年还多11项;推广林业先进适用技术40余项,推广面积6.67万公顷;近几年培训人员达6万人(次)以上。——自然保护区建设稳步发展。
由1988年的5个自然保护区发展到2007年的9个自然保护区,占全区总面积的1.95%。——绿色产业开发逐步推进。
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旅游业的格局正逐步形成,森林公园建设从1993年的1个发展到现在的9个,其中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县级森林公园3个。——基层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250个乡镇(办事处)林业工作站全部收归县市林业局直接管理,共投资415.5万元加强基层站所建设。强化了队伍管理,增强了生态建设力量。
目前,试验区已逐步建立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共进来自中国最贫困地区──贵州省毕节试验区的一项重要改革成果是,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共推进。毕节试验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这里山高谷深,切割度大,长期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导致了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直到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才184元,森林覆盖率仅为14.94%。20年来,毕节地委、行署牢牢把握试验区三大主题,针对毕节试验区生态系统脆弱、石漠化和水土流失问题较为突出的实际,从改善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出发,把生态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和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大力推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道路,把特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2007年,地委、行署专门制定了《关于大力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促进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意见》,明确了经济林发展的近期目标和中长远计划,试验区财政每年拿出500万元,发展以核桃、樱桃为主的特色经果林6.67万公顷,以实现兴林富民,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双赢目标。同时,明确各县市财政要积极支持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确保对特色林果产业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收入的2%。在治理山水、促进改革发展的建设实践中,他们坚持走山水林田路的农业综合治理和开发路子,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耕措施并举,生态建设和粮食生产统筹推进,逐步摸索出了“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植树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覆盖地膜栽烤烟铺毯子,山下搞乡镇企业、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经营收稻子”的“五子登科”的开发模式;坡改梯工程、退耕还林与进行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以巩固和保障生态建设的成果和经济效益,初步走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路子。
在生态的保障下,毕节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农民人均纯收入从改革试验区建立前的184元上升到目前的2189元,全区贫困人口从312.2万减少到50万,贫困面貌得到了改变。重点工程带动生态建设试验区生态建设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各项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
退耕还林工程从2000年在毕节开始试点,至2002年全面铺开。截至2007年底,全区共完成退耕还林面积19.6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7.2万公顷,荒山造林12.4万公顷。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为帮助农民增收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历史机遇,32.2万农户从中受益,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于1998年开始在毕节试点,到2000年正式实施,已累计完成营造林8.4万公顷,管护森林资源面积86万公顷;“中国3356”工程于1988年至1992年在织金、纳雍两县实施,工程共完成造林3.5公顷,为计划的103%;长防林工程于1989年至2000年在毕节、大方、黔西、织金、纳雍、赫章六县市实施20.8万公顷,为规划任务的105.3%。这些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了面上发展,加快了全区生态建设的进程。探索石漠化治理途径石漠化是毕节试验区突出的生态问题。
试验区建设20年来,不断加大石漠化治理力度。贵州省政府将毕节、赫章两县市列为2005年石漠化治理试点县,实施石漠化面积1867公顷;国家林业局将威宁县纳入2006年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项目实施县,进行石漠化治理试点533公顷;地区行署结合新农村建设,分别在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黔西县素朴镇古胜村启动实施石漠化治理试点,投入资金20万元,造林66.7公顷;2006年12月,国家林业局下达毕节试验区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建设项目150万元,在黔西、大方造林666.7公顷;2007年贵州省林业厅下达毕节试验区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示范项目人工造林800公顷,总投资224万元。毕节试验区建设的20年,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果令人瞩目。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毕节人也清醒地认识到,毕节林业生态建设仍任重道远:一是陡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仍然存在。
据国土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区还有25°以上的陡坡耕地15.69万公顷、宜林荒山13.87万公顷,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二是石质荒漠化问题仍很突出。
全区有石漠化面积65.41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24.36%。三是森林资源总量仍然偏少且分布不均。全区人均森林面积0.13公顷,人均森林蓄积量1.88立方米,远远低于全省乃至全国人均水平。
林业面临的形势仍十分艰巨。林业逢盛世,风满帆自扬。毕节为未来生态建设发展描绘了新的蓝图。
他们确定,在2008年~2010年期间,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8%以上。2011年~2015年期间,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并彻底扭转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全区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城区绿化效益初步显现,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退耕还林:影响深远的生态工程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一直制约着毕节试验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由于过度的毁林开垦、陡坡耕种,致使毕节试验区森林面积减少,土壤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降低,导致了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给人民安居乐业造成了严重威胁。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于2002年在毕节全面实施后,有力地改善了毕节的生态环境,改变了贫困状况,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就是国家重点工程——退耕还林工程。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19.6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7.23万公顷,荒山造林11.17万公顷,封山育林1.2万公顷。
全区退耕还林总投资高达15.37亿元。生态效益显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加速了全区造林绿化的步伐。从2002年到2005年连续4年全区年均造林任务突破了4.33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工程造林占全区造林总面积的94.56%。
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使毕节试验区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上升,全区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28.42%提高到2007年35.92%,每年以1.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同时,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
据贵州省对10个县的退耕还林效益定位监测,全省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退耕前的每平方公里3325吨,减少到每平方公里739吨,下降了78%。更为可贵的是,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全区有意愿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户几乎达到100%。39万农民获益退耕还林工程涉及全区8县(市)243个乡(镇、办事处)1983个村,31.19万农民从中受益。
凡是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农民,不仅有了可靠的粮食供给,得到了现金补助,而且还能腾出富余劳动力从事多种经营和副业生产,开辟新的增收渠道。据统计,退耕农户平均获得补助4425元。全区外出务工人数129余万人,务工收入25亿元,务工经济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退耕还林建设中种植的部分经济林已开始产生效益。
赫章县古达乡水营村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在退耕地里种植的27公顷优质桃园,年增加农户收入3.5万元,户均增加530元;毕节市层台镇发展蚕桑园333公顷,每公顷桑园收入达到3万元~4.5万元,经济效益惠及3000余户农户。蚕桑目前已成为层台镇的支柱产业。推进“五个结合”为了保障退耕农户减地不减收,让农民在实施退耕还林过程中真正得到实惠,毕节试验区在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推进“五个结合”。
一是将退耕还林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二是将退耕还林与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
目前,工程区解决农村能源户数6.08万户,占退耕农户数的16.48%。三是将退耕还林与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全区共安排生态移民10043户,41150人。
四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畜牧业相结合。加大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力度,逐步改变传统放牧方式。五是将退耕还林与发展接续产业相结合。
按照“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采取多林种、多树种配套,探索出林草、林药、林菜、林果以及乔灌经济林结合等多种治理模式,充分利用退耕土地,增加了农民收入。长防林工程:推动兴林富民进程毕节试验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已成为加快荒山绿化进程、推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力抓手。
自毕节、大方、黔西、织金、纳雍、赫章6县(市)先后被列入长防林工程实施县后,全区上下充分认识到这是摆脱生态环境恶化的契机,是发展山区经济引导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们以“艰苦奋斗、坚定信心、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通过10年的建设和治理,使长防林工程建设取得较好成绩。到1998年,累计完成工程建设30.67万公顷,其中完成重点工程营造林20.8万公顷,完成一般营造林9.85万公顷。
治穷之本在兴林工程实施以来,“治穷之本在兴林”,不仅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而且已逐步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建长防林,改善生态环境”已在工程区渐成气候,形成了主动投工投劳建设长防林的可喜局面。
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工程区群众投工投劳达1500余万个以上,社会集资149.2万元。广大青年、妇女、民兵踊跃投入长防林工程建设,营造大批“青年林”、“三八林”基地。据统计,长防林工程营造青年和妇女林6600公顷,充分发挥了妇女“半边天”和青年突击手的骨干作用,进一步形成了“全社会办林业”的大气候,有力推动了毕节试验区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
规模治理提高效益毕节试验区坚持集中连片区域治理,即以山脉、水系、交通干道为主体,进行一乡一村连片治理,不断提高长防林体系建设的总体效益。据统计,全区33公顷以上相对集中的长防林有202片,其中人工造林667公顷以上的有5片,333公顷~667公顷的有18片。
在实行区域治理中,对那些人多地少、粮食短缺,立即退耕确有困难的贫困山区的坡耕地,实行先还林后退耕,栽上树后再开展三五年的林粮间作。这种与农民利益紧密结合的营造方式,行得通、推得开、效果好。全区在治理中大力推广“五子登科”举措,即山顶带帽子(严禁开荒种地,进行封山育林)、山腰拴带子(在坡耕地上大种地埂树,实行农林混作)、山下铺毯子(种桑栽茶,种植牧草)、田坝保谷子(种好稳产高产农田)、房前屋后抓票子(广栽经济果木林)。
实践证明,这种因地制宜、封造结合、农林结合、复合经营、综合开发的做法,既可以形成治理规模,又能充分发挥综合效益,容易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各地还大力兴办绿色企业,开发名特新优经济林品种,实行以短养中、以中养长,使群众在近期内得到实惠,以经济效益促进和巩固生态效益,据统计,长防林工程实施期间,全区共营造漆树、核桃等经济林1.33万公顷,初步探索出一条生态经济型林业发展路子。天保工程:奏响资源保护最强音“生态建设”是毕节试验区三大建设主题之一,大力实施工程建设是试验区改善生态的重要举措。其中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毕节的实施,奏响了森林资源保护的最强音。
天保工程自1998年、1999年在毕节试验区黔西、金沙、威宁、赫章四县开始试点,2000年正式在全区8个县(市)全面启动。国家先后投入天保工程资金22203.4万元,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10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天保工程高度重视,工程区造林绿化进程加快,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森林的意识普遍增强,林区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林业部门不再单纯依赖木材生产,工程区的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保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
全面保护86万公顷森林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区86.02万公顷的森林得到了全面管护,工程区的森林郁郁葱葱,成为毕节一道亮丽的风景。为使森林资源管护达到预期效果,他们严格执行了行政、业务双向目标责任制,即行政一条线,由行署与各县市政府、各县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分别签订天保工程森林管护目标责任状;业务一条线,试验区林业局与各县(市)林业局、各县(市)林业局与各乡(镇)林业站分别签订森林管护目标责任书和森林管护承包合同,各乡镇林业站与管护人员签订森林管护承包合同,共签订了天保工程责任状262份,承包管护合同3236份,聘请管护人员3236人,管护责任落实率达到100%。在明确职责、落实范围、建立森林管护档案等基础上,他们重视加强对偷砍盗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有效控制,使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
以点带面科技先行工程建设中,他们坚持以点带面,将赫章县水塘林场、坪山林场,毕节市拱拢坪林场等作为天保工程示范点,推动全区天保工程的发展。这些示范点以改革为动力,用新思路、新办法,广辟就业门路,发展多种经营,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解决职工生活问题。在优化、美化环境、完善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强化护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大宣传力度等方面都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他们还坚持科技先行、质量保证。各县(市)在公益林建设项目中,充分运用先进的管理经验、成熟的科技成果,积极推广应用容器育苗造林、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GGR)、保水剂造林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了工程建设成效。天保工程建设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为了动态、连续、全面、准确地了解天保工程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毕节试验区开展并完成了178个效益监测样地、305户农户、三个径流场、一个测流堰的跟踪调查,为天保工程终期评估和全区天然林保护及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天保工程建设10年来,公益林建设也结出了硕果。到2007年,全区已完成公益林建设面积,全面完成了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全区森林资源不仅得到了休养生息,还日益显现出繁茂的景象。辛勤汗水浇灌丰硕之果——记外援项目“中国3356”项目“中国3356”工程是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和中国政府签订的以粮食援助的方式实施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通过帮助织金县、纳雍县林业和其他途径防止水土流失。这是毕节试验区林业历史上第一个外援项目工程。
该项目于1985年7月提出项目申请,1988年11月7日中国政府和世界粮食计划署正式签订《实施计划》,1988年12月1日在毕节开始实施。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中国3356”项目以植树造林为主,同时进行种草养畜,修筑石埂梯土、乡村道路等,旨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控制水土流失,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户生活改善。项目区涉及两县原64个乡、413个村、51万多人口。
项目已累计接收援粮9.84万吨,国内省、区、县分别匹配资金2068.68万元。项目实施以来,织金、纳雍两县数十万干部群众,积极投入项目建设,用辛勤汗水浇灌了丰硕之果。现已育苗920.6公顷,完成计划目标的273%,造林4.44万公顷,完成计划目标的129.4%;修筑石埂梯土2040.4公顷,完成计划目标的102%;种植人工牧草2019公顷,完成计划目标的101%;修筑乡村道路203.7公里,完成计划目标的204%;培训带工员2967人,为计划目际的118%;培训农民85977人,为计划目标的125%。
“中国3356”项目已经开始陆续造福于人民。项目区4万多公顷森林长势良好,一道道绿色屏障,发挥了控制侵蚀、保持水土的功能,陡坡耕地退耕后,土壤侵蚀比退耕前减少95%以上,灌丛地造林后,土壤侵蚀比造林前减少56%~90%。修筑的石埂梯土动用土石方135.77万立方米,修建了7041条的“长城”,总长329.31万米,层层拦截了洪流、泥沙,将“三跑”土变为“三保”土。
项目建立的2000公顷的人工草场,为农户提供了大量优质牧草,促进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和农户增收。仅纳雍县种植的7563亩草场已使31个村94个村民组的农户受益。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质量是工程的生命。
为使项目实施有章可循,项目机构根据“实施计划”的要求,相继制订了《3356项目实施办法》、《3356项目造林技术规则》、《3356项目修筑梯土规划设计方案》、《3356项目人工种草规划设计方案》,《加强项目资金和粮财管理的规定》等办法、规章、制度,对不按规章、不合质量要求的工程,责令返工。除县、乡进行检查外,部、省、地还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抽查、核查,确保了工程的质量。“中国3356”工程的顺利完成,不仅改善了织金、纳雍两县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而且对全省开发治理山区、搞好生态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帮助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等都具有重要的探索和典型示范作用。
本文来源:188金宝博-www.qslxcl.com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多建在城郊或风景区,中国古代称别业、别馆,3 世纪,意大利山坡地带出现台阶式别墅。中国西晋出现别墅,如洛阳石崇的金谷别墅。此外,历代著名的...
Copyright © 2007-2023 www.qslxcl.com. 188金宝博科技 版权所有 地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尖扎县用民大楼1724号 ICP备40646475号-6